数码相机入门 十大里程碑·下
刘恩惠 于 2010.02.05 05:20:43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9.71/165
●里程碑七:2003年——数码单反平民化元年

在掌握了技术自主权之后,佳能在数码相机研发领域可谓一帆风顺;产品布局上拥有IXUS、PowerShot和EOS三个系列,分别对应不同的消费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佳能在行业中的领跑者地位已经渐显端倪了。而在此间取得的一系列傲人成绩中,2003年推出第一台定价低于1000美元的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采用630万像素感应器的EOS 300D,无疑是很值得纪念的。消费者心目中数码单反价格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印象,因佳能的这款产品而改变,同时也推动了它的火爆销售并最终造就了EOS 300D里程碑式产品的地位。

  • 除了打破价格坚冰,使数码单反产品更贴近平民用户的购买力之外,EOS 300D的诞生也使佳能在数码单反相机领域的价位构成趋于完善,更不可避免地催生了行业竞争。针对佳能这款广受欢迎的产品,老对手尼康迅速作出反应,在2003年底发布了像素级别相同的D70。虽然价位相对稍高,但还是获得了尼康粉丝的大力拥戴,并在第二年获得很好的销售成绩。佳能与尼康各自第一款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都问世于这一年,由此2003年被称为数码单反平民化元年。两年之后,佳能又推出了第一款“平民化全画幅数码单反”——EOS 5D,虽然同样是一款具有标杆意义的产品,但比起300D当年在市场上掀起的巨大波澜,5D所引发的热潮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了。

    其实在2003年,还有另一款影响深远的产品风靡全球,那就是索尼的DSC-F717。这款具有传奇色彩的产品代表了当时消费型数码相机的最高技术水平——2/3英寸500万像素CCD、五倍光学变焦的卡尔-蔡司镜头、1.8英寸12.3万像素LCD并支持新奇的红外感光……不得不承认,这些指标与功能对当时的消费者而言是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所以F717一度成为当年除了数码单反之外,发烧级用户最青睐的选购对象。

  • 2003年的索尼在数码相机行业的号召力已非同一般,要知道他们和柯达一样,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投入CCD的研发,技术积累相当丰厚。与柯达一开始就大张旗鼓、高歌猛进不同,索尼的策略颇有些厚积薄发的意味;所以当柯达江河日下时,此消彼长后的索尼逐渐成长为新的图像感应器巨头。他们的行业地位也在这一年以F717为“代言人”达到了新的高度。与之相比,此时的佳能在整体市场占有率方面并无优势可言,但恰恰是以EOS 300D为分水岭,佳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因此得到一次跨越式的发展;而在中高端数码单反市场长期无所作为的索尼在经历了两年后的“CCD质量门”事件后,品牌地位不断下滑;直到2006年收购了柯尼卡-美能达的单反相机与镜头业务之后,索尼才重新拥有了赶超对手的实力。对此,这个电子业巨头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正是这次成功的收购行动,让其避免了走柯达老路的可能;同时这也间接催生了今日数码单反相机市场“三国鼎立”的局面。虽然迄今为止,索尼的“国力”仍然较弱,但对佳能、尼康两巨头而言,无疑多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对手。

    ●里程碑八:2005-2006年——柯达终被请下神坛

    虽然佳能、尼康以及索尼的羽翼日渐丰满,但作为当时数码相机行业的著名品牌,柯达在中高端领域仍然具有相当强悍的实力。当数码单反相机全画幅(指感光元件面积与传统35mm胶片尺寸等同)的号角吹响时,柯达在2002年拿出了自己重量级的DCS Pro 14n。虽然它并非世界上第一台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却凭借自身强大的功能赢得了消费者的尊重,由此大大促进了全幅数码相机市场的发展。难能可贵的是,在DCS Pro 14n机身顶部的显著位置,Kodak终于打上了自己的商标;然而这款产品的机身设计他们依然需要倚重来自尼康的支持。

  • 可以想象柯达当时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盟友厂商对柯达优势技术的依赖性不断降低、对柯达图像感应器需求量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柯达在机身设计制造、镜头储备方面又无甚长进,在高端产品领域不得不有求于人;更何况佳能、索尼在感光元件技术上也在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柯达行业老大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2004年,柯达在当年的汉诺威CeBIT大展上做了回光返照式的奋力一搏,推出了继DCS Pro 14n之后的新一代全幅数码单反旗舰机型——DCS Pro SLR。柯达甚至为它设计了两个不同的版本——DCS Pro SLR/c对应佳能的EF镜头卡口、DCS Pro SLR/n对应尼康的AF镜头卡口,以期面向不同的用户群。然而在机身、镜头、附件等等方面都受制于竞争对手的残酷现实以及产品性价比不足导致的滞销状况,让柯达最终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2005年5月31日,柯达宣布退出数码单反市场;第二年8月,柯达又宣布来自新加波的Flextronics(伟创力)公司全面接手柯达公司的数码相机制造和运营业务。

  • 自此,数码单反相机全面进入了佳能-尼康“双巨头争霸”时代;被请下神坛的柯达却一蹶不振至今。在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光年代,柯达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或者说面对危机他们并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调整市场策略以扭转局面,这是他们最终被竞争对手赶超的主因。柯达努力拓展出来的市场,最终却落得“为他人做嫁衣”的结局,怎能不令人唏嘘感慨?唯一还能令人略感欣慰的是,如今的柯达在高端图像感应器领域仍有很强的技术实力。2009年徕卡公司所推出的新一代全画幅旁轴数码相机——M9所采用的1800万像素CCD感应器“KAF-18500”恰恰是柯达的杰作。

  • ●里程碑九:2006年——胶片相机制造被判决“死缓”

    就在柯达——这个曾经的胶片名牌——遭受打击的这一年,胶片相机的生命也终于临近终点。2006年1月,尼康宣布,除两条生产线外,他们将关闭其余全部传统胶片相机生产线。同年5月,佳能召开记者发布会,明确了今后不研发胶片相机新产品的方针;同时也表示目前销售的商品只要有需求会继续生产。作为两大最具技术实力的传统胶片相机品牌,佳能与尼康在半年内先后发布内容近似的这两份声明,可以说是联手为胶片相机制造下达了“死缓通知书”。然而胶片相机究竟是否还有“缓过来”的机会?相信这两家巨头和所有消费者都是心知肚明的。

  • 从1975年斯蒂文·赛尚在实验室搭出第一台“手持电子相机”原型算起,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数码相机终于全面淘汰了传统胶片相机,成为绝大多数消费者的不二之选。

    ●里程碑十:2008年——微型4/3系统抛弃反光板

    就在数码单反开始走向平民化的2003年,另一家来自日本的品牌奥林巴斯正试图用另一种方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这一年他们构建完成了“4/3系统”并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市场的产品:E-1。

    相比佳能、尼康等老牌厂商,作为小弟弟级的奥林巴斯在胶片时代曾是自动化可换镜头单反相机领域的竞争失败者;因此当数码影像时代的脚步临近时,面对这个全新的市场机遇,奥林巴斯的兴奋与期待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希望借数码化的风潮扬长避短、占领更大的市场分额。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年的消费型数码相机领域,奥林巴斯推出过许多款广受好评的精品;譬如1999年的C-2500、2000年的C-3030Z以及2001年的C-700 UltraZoom、2002年的C-40 Zoom,都是红极一时的优秀机型。虽然业绩显赫,但奥林巴斯显然并不满足于只在中低端市场打拼,他们同样也想在数码单反市场内分得一杯羹,然而镜头资源的稀缺让他们很难在这个领域直接面对佳能、尼康的强势。在推出了两款不可更换镜头的E系列桥式数码单反机(E-10、E-20)之后,不太热烈的市场反响让奥林巴斯决定“独辟蹊径”;“4/3系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 奥林巴斯在“4/3系统”规范中对感应器面积、镜头卡口尺寸、法兰距、镜头触点等标准作了详细的定义,其核心则是参数约定为18mm×13.5mm(对角线长度约为4/3英寸)、纵横比为4:3的感光元件,在面积上此标准略小于其他厂牌普遍使用的APS-C画幅,长宽比例也迥异于全画幅以及APS-C画幅所采用的3:2格式。奥林巴斯无疑希望依靠“4/3系统”的众多设计优势(如:高度的电子化、对手动镜头的良好支持、普遍较为轻便的外形设计、良好的技术开放性以及为数码应用特别优化过的新镜头群等),获得更广泛消费者的青睐。

    市场反馈究竟是否如他们所愿呢?经过几年发展之后,“4/3系统”既没有让这个品牌“咸鱼翻身”,也没有让他们和他们的支持者完全失望——奥林巴斯依然稳扎稳打一台接着一台推出自己的4/3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并拥有属于自己为数不多却很固定的粉丝群;而“4/3系统”阵营的影响力也并没有因为奥林巴斯的努力和时间的推移而获得实质性扩张。

    就在看似前景黯淡的当口,奥林巴斯与自己的老盟友松下再次携手,于2008年发布了“Micro 4/3系统(微型4/3)”,在这套全新编制的规范中,感应器尺寸标准没有变化,但却一举抛弃了以往单反相机必备的核心机械构成——反光板与五棱镜;由此Micro 4/3相机的法兰焦距得以被进一步缩小,也就更容易设计出使用大感光元件的便携式可换镜头相机。松下在当年便发布了此类系统的第一款开山之作——LUMIX DMC-G1,奥林巴斯则在第二年发布了同样具有革命性意义的E-P1。

  • 无论“Micro 4/3”最终是否能够引领新的设计潮流并助奥林巴斯-松下阵营获取市场主动权,仅就去掉反光板这个大胆设计而言,就足以将这个问世不久的系统规范纳入到数码相机发展历程重要里程碑的行列里。事实上,“Micro 4/3系统”所开创的这一先例已为越来越多同行及消费者所接受,反光板、五棱镜的退役似乎已是大势所趋。

    《数码相机入门》之“十大里程碑”至此终。对于《数码相机入门》系列今后的走向,如果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踊跃留言,谢谢您的支持。

    相关阅读: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14.116.141.***
    014.116.141.***
    发表于2019.04.28 12:16:31
    37
    112.091.185.***
    112.091.185.***
    发表于2015.07.22 19:01:47
    36
    180.042.118.***
    180.042.118.***
    发表于2014.08.24 23:14:23
    35
    061.190.037.***
    061.190.037.***
    发表于2014.03.10 14:20:32
    34
    049.077.034.***
    049.077.034.***
    发表于2014.02.11 20:51:21
    32
    03
    过瘾!
    发表于2013.04.26 13:24:45
    31
    171.212.241.***
    171.212.241.***
    发表于2012.10.11 23:57:34
    29
    113.097.051.***
    113.097.051.***
    发表于2012.06.29 14:50:10
    28
    125.033.063.***
    125.033.063.***
    发表于2012.03.31 11:47:55
    26
    03
    认真学习中。
    发表于2012.02.09 17:46:04
    25
    058.041.***.***
    058.041.***.***
    两年过去了,期待作者的续文。
    发表于2012.01.29 17:15:56
    24
    222.130.***.***
    222.130.***.***
    补充一下:sony717的前身是日本本土生产的707,产品元件型式都是一样的,717是上海产的,外观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感觉分量上有所减轻;至于成像没有比较。
    发表于2011.11.20 21:23:22
    23
    118.112.142.***
    118.112.142.***
    发表于2011.11.15 22:31:44
    21
    218.102.***.***
    218.102.***.***
    Fujifilm FinePix S5 Pro Fujifilm FinePix S5 Pro
    发表于2011.08.03 15:48:17
    2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83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