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更应发“今”声
王安潮 于 2015.03.29 17:06:16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50

  • 见存“琴曲集成”中的三千余首琴谱,长为三尺六寸五的凤身、天圆地方的外形,七弦十三徽位以及“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的文化传统等,都说明古琴是来自古代的中国艺术。但它在面对今人审美选择时,又不得不附丽时代的内容与形式,究竟是注重外在形式之变还是强调内在语言之变,才是古琴适应时代传承的最好选择呢?各方说法不一,传统琴家如刘赤城等普遍持“不变说”,即只要保持既有传统即可。上海古琴家兼理论家的戴微感叹,古琴现在的“热”是表面上的,其实传承很“冷”。其热表现为不仅出现在各种影视剧之中,还由张震于今年春晚舞台上潇洒走一回;其冷表现为影视剧对古琴的不懂:从摆放形式到演奏手法常会错得千奇百怪,舞台上的古琴也多成为标签的饰物而已,普通观众更是注意不到外饰物的古琴存在。

    古琴之变由来已久,至今不息,古琴应该保持古之传统,更应顺应时代审美而纳新融奇。从形制发展来看,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古琴有五弦、十弦之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初古琴有七弦者,魏晋琴曲中出现有古琴徽位,唐代又形成各种琴体制式,其后装饰更为多样,日本正仓院珍藏的古琴镶嵌有贝壳、玉器等。从音乐内容发展来看,从先秦琴人对作品创作的不懈追求开始,独奏、弦歌、琴箫合奏的形式之上,新作品创作及其时代审美融会方兴未艾,先秦大儒推崇的《高山》、《流水》及其弹奏的“得心应手”境界至今令人称道;汉魏贤人嵇康意欲止息的《广陵》和才女蔡琰托思的《胡笳》因其大美与悲美为世代庶民抒怀寄情;唐代士大夫陈康士的《离骚》、潘庭坚的《捣衣》及琴派的产生标志着唐琴的高峰发展;宋元浙派郭沔、徐天民的《潇湘水云》、《泛沧浪》中的云腾烟渺托语的是民族忧思;明清以熟派严天池、徐青山的“清微淡远”琴风及《松弦馆》、《大还阁》等谱集的刊行,加上所推出的《平沙落雁》等琴曲,可见其时琴派、琴谱集的繁盛,琴艺成熟、谱集方兴,都说明中国古代琴乐的技艺流派、美学理论、谱集文献达到了顶峰。

    当代琴家戴晓莲认为,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古琴之声,琴家不能满足于享用前人的遗产,要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不断地创作与再创作,为后人留下所属时代的琴声。循此初衷,她近年来不断推出各种形式的古琴艺术活动,现身说法,演奏于大学讲堂、剧院音乐会、琴人雅集,更以古琴新作品征集为突破口而来探寻具有一定“时代色彩的古琴音乐”,尤其是去年岁末举行的“当代古琴音乐周”,可以说是一次汇集经典、聚贤新人、普适大众的集中古琴集会,引起业内外古琴人的广泛参与和评议。

    “当代古琴音乐周”在突显“当代”精神内涵的宗旨下,眷顾古典琴曲传承和新人新作推广,全面地体现了当代琴家面对时代新语境的社会反思和学术追求,为古琴专业人士家、爱好者和学习者搭建了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活动中的当代古琴重奏作品(决赛)音乐会从众多参赛新作中遴选出十部作品进行现场演奏评奖。上海古琴研究会专场音乐会在“把遗产交给未来”的思想指导下汇集了《风雷引》、《长清》、《流水》、《秋塞吟》、《长相思》、《乌夜啼》等古曲,但它们均被予以了重奏式的改编,挖掘了多声部音乐空间。当代古琴作品多媒体音乐会以创作年代为序汇聚的当代琴曲《胜利操》、《春江花月夜》、《跃进歌声》、《春风》、《一闪灯花坠》、《山水情》、《禅思》、《沉思的旋律》、《古舞》以及李祥霆“即兴演奏”的创作,运用多媒体对音乐意境和空间的挖掘与衍展,再加上名家荟萃、名嘴解说,音乐会绝佳地吸引了观众的兴趣。当代古琴发展研讨会邀请了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演奏家对古琴新创作中重奏的可行性发展予以了研究、交流。音乐周以多层次需求而呈现的多样态古琴艺术获得了参与者的高度肯定,其实,这样的探索在近年来一直被琴家们不断实践着。

    正如作曲家朱晓谷所言,重奏的形式、新锐的语言等现代手法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用得恰当。古琴需要吸引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乐迷。这种吸引不能仅停留于迁就甚至献媚的表面浅层,应该从形式到内容的时代语境需求中挖掘新法。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80.152.224.***
    180.152.224.***
    发表于2015.05.23 23:45:09
    16
    122.194.***.***
    122.194.***.***
    发表于2015.04.05 19:31:10
    15
    072.208.***.***
    072.208.***.***
    古琴的潜力不只在发掘经典曲目的不同演绎版本,还可以朝民乐团协奏方向发展。以民乐团支撑古琴的普及和发展。毕竟古琴的音色是很有特点的。
    发表于2015.04.05 09:14:56
    14
    03
    古代的琴弦是用蚕丝做的,弹起来细微得象呢喃细语。你可以来听琴,但决不是为了你而演奏。琴是弹给自己和大自然听的,即使有第三个听众,也必须是自己和大自然的朋友,叫做“知音”,而这样的朋友往往少得可怜。上古之时有个叫伯牙的人弹得一手好琴,另一个叫钟子期的人能够从琴音里听出“高山”和“流水”的意思来。后来,伯牙把琴毁了,发誓再也不弹,因为钟子期死了。
    现在很多人痴迷于开发,用心于炒作,都说无利不起早,就是这些人的本质罢了。古琴身上自有文化的承托和传承,那些天天围着琴转的商人,又能听懂多少琴音?不过是匆匆过客罢了。
    此帖使用VIVO X5MAX+提交
    发表于2015.04.05 08:41:14
    13
    03
    听说挺难的!
    发表于2015.04.03 10:46:26
    12
    221.013.134.***
    221.013.134.***
    发表于2015.04.03 08:15:24
    11
    218.017.***.***
    218.017.***.***
    传统乐器如何在现代绽放出新的能量,贾鹏芳指出了一条很清晰的道路。
    虽然这样的道路会被许多墨守古法的道学所不齿,但传统乐器如果不想消逝,想重新被大众所接受,这是必由的一条路。
    发表于2015.04.02 09:21:28
    10
    101.093.019.***
    101.093.019.***
    发表于2015.04.01 13:43:46
    9
    传统文化渐渐被人遗忘,是否应该创造适应现代的一些曲子呢
    此帖使用VIVO XPLAY3S提交
    发表于2015.03.30 17:04:16
    8
    001.085.038.***
    001.085.038.***
    发表于2015.03.30 12:41:50
    6
    03
    古琴的古曲经典的很多,而现代的作品应该说是优秀的作品太少太少,像春风,山水情,这样的现代作品在当下也该算老的曲目了吧。

    而且就弹奏来说太不自由了,像李祥霆那样的即兴没有一定的造诣根本不可能,为什么?相邻的三根弦有很多相同的音,当看到一段音符或者想到一段旋律,光是选择几弦几徽是勾是抹是滚是拂的指法安排都要考虑半天,不像钢琴那样简单自由。

    所以古琴的传承和推广真的很不容易,最根本的是在教学方法上的根本革新,传统一板一眼的学习方法看似简单易上手,也成为一种束缚。

    行吧,我承认我是光说不练的外行,我没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只是出于喜欢古琴及古琴乐曲吐下槽,真心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古琴作品出现。
    发表于2015.03.30 00:06:37
    3
    116.009.000.***
    116.009.000.***
    发表于2015.03.29 22:35:54
    2
    03
    或者说生存……那些把艺术当化石放在橱窗里欣赏的所谓传承是注定要失败的
    此帖使用VIVO XPLAY提交
    发表于2015.03.29 19:23:42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979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