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时期的结束——《告别奏鸣曲》版本比较
张可驹 于 2016.09.18 19:08:30 | 源自:微信公众号-音乐烩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20

“告别”是一部独特的作品,在钢琴奏鸣曲方面,它是贝多芬“英雄时期”的收官之作。

该作有英雄时期的充实感,可作为贝多芬告别朋友的纪念,第一乐章比较特别,而并不激昂,第二乐章更流露一些怅然的因素(篇幅也较短),直到终曲,光辉的音乐形象才完全出现。

肯普夫立体声版全集中的“告别”实为经典,体现了钢琴家演奏贝多芬的典型风格。

  • 肯普夫(Wilhelm Kempff)的贝多芬,可说是在巴克豪斯的“正”和费舍尔的“反”之间的一条路;没有前者的雄伟,却有足够的充实,没有后者的奇巧,却流露充沛而自然的激情。

    把握《告别奏鸣曲》第一乐章序奏的深度,钢琴家是那样游刃有余。他的自由速度常有一种率性,通过细微的加速就能勾画出“执着的冲动”。而表现副题的形象,钢琴的歌唱音色简直完美无缺,是肯普夫将朴素的歌唱带入理想化的一个例子。

    慢乐章大体采用A—B—A—B的结构,钢琴家大胆地运用Ruabto,尤其是在怅然的B段,如此充沛的诗意,几乎让我感觉是豪迈的。

    在结尾的几个音符之间,肯普夫弹出的深度与神秘完全把人吸引住了,以至终曲进入的效果如同电光火石。

    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终生钻研贝多芬的协奏曲,奏鸣曲部分却弹的不多,但他1962年灌录几首名作的录音需要认真看待,其中就包括《告别奏鸣曲》。

    尽管被视为带有现代气质的浪漫派的代表,鲁宾斯坦少年时其实是在柏林受的教育,与肯普夫师出同门。到年近八旬演奏这些作品时,某种纯正的气质仍隐隐可辨,Rubato中的品位却完全同肯普夫等人异趣了。

    处理序奏段落,鲁宾斯坦弹出一份凝重,而没有肯普夫手中的神秘,其后主题进入时的效果也平实地多。

    第一乐章选择了偏慢的速度,句法中突出了宽广性而没有滞涩感,发音是他一贯的华贵和大气。这已非德国式的演奏,但钢琴家把握乐曲结构的从容恐怕仍是同他早年的教育背景分不开的。尤其是一些自由速度中的大手笔,他有时大胆地拉宽音符间距,制造“悬停”般的效果,整体上却不涣散。

    慢乐章没有肯普夫的那种激情,终曲的演奏却让人一惊,如此流畅的速度与华丽的音乐表现,实在不像出自年近八旬的钢琴家之手。

    《告别奏鸣曲》也吸引了戈多夫斯基、莫依塞维奇这两位浪漫派超技大师,他们将该作灌成唱片。

    其中,莫依塞维奇(Benno Moiseiwitsch)1961年的录音是他为数很少的立体声记录。这是一份并不正统,却经常让我想多听一次的录音。

    浪漫化的贝多芬也是一种味道,可相对于霍夫曼和霍洛维兹,莫依塞维奇演奏中的浪漫痕迹更淡一些,主要表现出自成一体的理解。

    此时他的声音控制已非鼎盛状态,却仍旧可观。踏板用得很少,效果不是追求朴素性,而是在整体金亮的音响中,更多依靠手指做出种种色彩变化。

    他的句法有时很怪,未必多么有启发性,但也不构成品位方面的缺失。

    第二乐章弹得很美,其中第一个B段的色彩与Rubato有明显的浪漫味道,却是点睛之笔。

    末乐章的演奏是最精彩的。

    布伦德尔认为,演奏这个乐章应当轻松活泼,速度极快,但这在当时的钢琴上比较方便,用现代钢琴很难弹出这种效果。

    莫依塞维奇用他超技大师的身手做到了,弹得从容且熠熠生辉;他未必始终演奏得“极快”,可越是面对快速音群,钢琴家就越要弹出超技的豪迈,那种“如履平地”的特殊快感。

    吉列尔斯(Emil Gilels)弹《告别奏鸣曲》的录音室版本是一次相当本色的演出。

  • 钢琴家完全是站在“英雄时期”的角度审视这部作品,将他光辉灿烂、强力而有深度的演奏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

    “告别”的第一乐章并没有“热情”、“华尔斯坦”开篇的那种气概,吉列尔斯却通过宽宏、刚劲的句法提醒听者,它与前两作的内在联系之深。

    体现钢琴家“24K纯金音响”的壮伟感,这里的演奏实在有代表性。但我们所感受到的,仍是整体音乐表现的一种“豪华”。

    主题雄健而光芒四射的形象笼罩整个乐章,大胆的句读,近乎夸张的强弱对比,他的演奏总是有深度的,但其中的气魄真叫痛快。

    篇幅不长的第二乐章被发掘出何等充实的分量,音乐表现沉静其外,柔情其中。不时在寂静边缘,却清楚凝聚的弱奏是钢琴家的独门功夫。

    两个B段没有“浪漫的”刻画,却弹出了最敏感的柔情,触键有时近乎娇美,通过吹弹可破的特质探索作曲家的内心深处。

    末乐章的速度收放自如。在他认为需要的时候,钢琴家弹得相当快(吉列尔斯的贝多芬总体是偏慢的),又采用灼热的音响来表现,英雄气质的构思善始善终,那个钟声般的断奏音型被表现得分外庄严。

    而与此同时,当吉列尔斯以弱奏弹出快速音群时,做到了字字分明、毫厘不爽;音色极美、又有其分量;每一音的色泽、质感之均匀堪称典范。这是不易察觉的超技演奏。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922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