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的《创世记》:活着是为了感知更高的存在
贾晓伟 于 2017.08.15 15:05:19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传说海顿一生深受悍妻之苦,直至两人分居,日子才得清闲。在网上查到其妻画像,果然像眼神明亮的山猫,与海顿谦谦君子的样貌迥异。她虐待海顿,时常把他的手稿当抹布擦桌子。有人分析原因,认为海顿输在颜值:个子小,脸上留有天花痕迹,尖钩鼻子有点吓人。重视颜值不过是当下这个视觉为上的时代的特征,而海顿时代,贵族看重的是仪表与风度。在与庇护自己达30年的一个亲王家族的合约里,海顿的穿着、发饰、饮食与说话的方式,全有规定。那是一个人如何与他人相处的铁条。

别人看不下去,海顿却对悍妻礼仪有加,分居后依旧供养,即使说起她也有分寸,只是不满于“慈善捐款总是超出她的能力范围”。她钟情教会,冷漠海顿。但海顿忙于音乐,无暇算计今生幸福的指数。你虐待你的,我创作我的,最终井水不犯河水。像马勒这样的作曲家,把妻子阿尔玛的位置放得太高了,一旦告别,就是山崩地裂,生命的光焰几近熄灭。还是海顿的处置方式得当。他真是“爸爸”般的人物,连英国人送他的鹦鹉每每见到他,都叫“爸爸”。对后辈莫扎特与贝多芬,海顿多有褒奖与帮助。

海顿重量级的作品,与晚年的英国之行有关。其间海顿有了创作神学作品的愿望。此前他写的交响曲、四重奏与钢琴作品,已经为古典音乐完成了形式上的定制,其后作曲家都大致在这些定制下发展或超越。从气质上讲,海顿不属于莫扎特式的灵感型作曲家,也没有贝多芬的力度起伏,步入晚年时,他心底充满的是总结一生感受的情怀。在英国听亨德尔《弥赛亚》里的《哈利路亚》时,他禁不住在人群中高呼,如同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李尔王,喊出“成长就是一切”这句台词一样。濒死的王,感到了更高的意味,更高的召唤。今生走过了时空的幽谷,一切还是要做出神学的应答。那个不可名状的王国,听见了要求皈依者的求告。

从1791年听到《哈利路亚》,到1796年创作《创世记》,中间隔了五年时间。《创世记》写了三年之久,对海顿这个作曲数量巨大的大师而言,可说是精雕细刻。1799年《创世记》首演,人们立即拿他的作品与亨德尔的《弥赛亚》以及门德尔松的《以利亚》并列,认定是三大神剧之一,甚至在三大里名列第二,就感情的强度而言。他说,“在创作《创世记》的这段时间里,我从来没有如此虔诚过。”在去世前一年,他又一次到现场,听自己的《创世记》。当歌手唱到《诸天说起神的荣耀》时,他喊叫着说“那是从天上来的!”。一个平时恪守礼仪的人如此激动,可见一种神性力量的存在。

《创世记》使用的歌词,一是旧约的“创世记”部分,一是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诗作《失乐园》。旧约的“创世记”,描写了大地“渊面黑暗”,“要有光”指令的出现。海顿刻画混沌的“无序”与在光的指令下万物的“有序”,让人在火与冰的两极起伏与震撼。有的乐迷会感到海顿交响曲里的平淡,但听听《创世记》,将会遇见另一个海顿,那种为世界与人类起源寻找声音注脚的巨人的体量。他的内心与弥尔顿一样恢弘,试图从整体上审视宇宙、天地与人类的关系。

对于海顿《创世记》的伟大与否,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一派认为严谨而完美,任何一个音符都不是多余的;另一派则说此神剧有点夸张,甚至造作,臃肿。的确,在科技占据人类中心位置、宗教力量式微的今天,人们再去深度体会《创世记》里海顿的心境,已无可能。对于造物主的想象,在今天不是艺术的主题。但在18世纪,甚至17世纪,“两希文明”(希腊与希伯来)里的母题再度成为欧洲艺术的核心,神殿与教堂般的富丽堂皇造就了一部部作品的神圣。我们在尘世化的催眠之下,失落了对“更高存在”的感知。“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个题目让位于“人在物质中的位置”。

听听《创世记》,体验海顿两百多年前的激情,是一次参拜。那是声音排山倒海的洗礼。与他相比,我们这个时代人的情感号型小了,再也大不起来。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在科技占据人类中心位置、宗教力量式微的今天,人们再去深度体会《创世记》里海顿的心境,已无可能】
这是时代的进步,宗教,尤其是愚昧落后血腥邪恶如亚伯拉罕一神教系列被时代埋葬是不可逆转的滔滔大势
发表于2017.08.17 11:01:59
2
124.089.008.***
124.089.008.***
发表于2017.08.16 08:57:30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59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