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影系列:背对远方的一声喟叹
李梦 于 2018.01.30 14:46:19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之前在《乐·影系列:飘飘乎羽化而登仙 》[作者:李梦 ] 中介绍了乔怀特电影《赎罪》与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这次再来介绍这位英国导演的另一部电影《独奏者》(Soloist)。

顾名思义,《独奏者》讲的是音乐家的故事。杰米·福克斯饰演的天才小提琴家纳撒尼尔曾经就读于知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却因患上精神分裂症而辍学,最后沦落成为街头卖艺的流浪汉。《洛杉矶时报》的记者史蒂夫(小罗伯特·唐尼饰)将纳撒尼尔的故事写入专栏,而两人也透过彼此倾谈及日复一日的相处,成为患难与共的好友。不过,纳撒尼尔的精神疾病一直是两人关系的阻碍,而整个故事也在“施救者”因无力改变现状而将“被救者”送回精神病院时,悲凉收场。

乔怀特的几乎全部电影,都乐意以古典音乐经典充当配乐,《独奏者》自然不例外。看罢电影,我们除去对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曲印象深刻之外,亦随情节推演而重温了另一位伟大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笔下的众多不朽旋律。“乐圣”的第十五弦乐四重奏、第九交响曲以及大提琴奏鸣曲都曾出现在这部电影中,而其中重现次数最多的,非《第三交响曲》莫属。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这首著名的四乐章交响曲原本是献给拿破仑的。后来,因为作曲家愤愤然于拿破仑逆势称帝,将谱面上的名字划去,改为“纪念一位英雄”,故而,第三交响曲又被称作“英雄”交响曲(Eroica)。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又名“葬礼进行曲”)数次出现在《独奏者》中,可说是贯穿电影情节的主题旋律,亦暗示出片中主角、音乐天才纳撒尼尔的悲剧命运。

  • “葬礼进行曲”的首次出现,在电影开篇处两位主角初次见面之时。史蒂夫远远听见小提琴奏出的悲凉琴音,被吸引,循着那琴音走过去,见到正站在贝多芬雕像下演奏的纳撒尼尔。

    而这段旋律的再次出现,在电影行进至大约四分之一处。当时,纳撒尼尔正躺在床上,哼出这一乐章中段的旋律。在那个安宁的、略有些昏暗的空间中,天才的孤独、落寞以及他与世俗生活的格格不入,借由旋律的绵延流淌,渐渐为观者感知。这为电影后半段转入悲剧叙事埋下伏笔,预示出一种绝望与苍凉的情绪。

    第二乐章在电影后半段又出现了两次:先是在纳撒尼尔与乐团的合作演出中,继而是尾声处回忆与现实的奇妙交叠。而且,两段旋律的呈现都是不完美的:乐团合奏中,演奏大提琴的男主角因为精神疾病的困扰,神情恍惚,难以跟上其它乐手的节奏;另一段落中,纳撒尼尔调音、准备演奏、发现自己无力演奏、继而逃跑,这时的背景音乐中,本应演奏主旋律的大提琴缺位,其中的象征意味不言自明。原来,导演频繁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揉入情节中,不单为渲染悲伤寥落的气氛,也有意用这段哀伤旋律比拟男主角晦暗却又无力转圜的运命。

    “英雄”交响曲创作于1803年,正是贝多芬因患上耳疾而心灰意冷甚至写下遗嘱准备自杀的时期。贝多芬没有自杀,称“我的艺术把我拉回来”,继而创作这部交响曲以明心智。这部四乐章交响曲固然宏阔浩大,但其中的第二乐章却深沉哀伤,与其它三个乐章对比鲜明。聆听这一乐章,我们想及电影中男主角的深沉心事,也为贝多芬奋力“扼住命运咽喉”的挣扎与痛苦而感慨喟叹。

    电影最末,男主角回家,远离流浪汉的生活,可我却觉得,流浪又何尝不是他的梦想呢?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发表于2018.01.31 07:23:30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411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