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莱斯纳:牵引着寻找灵魂的源头
南郭子 于 2018.02.10 19:10:44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波兰作曲家兹比涅夫·普莱斯纳今年63岁了。想当初,他为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的电影《无休无止》完成配乐时,才刚好三十而立。他终生难以忘怀两人初次见面磋商合作的情景,那是在华沙一家毫不起眼的酒吧,电影大师给他的第一印象颇为苍老,像个60来岁的老头,还显得唠唠叨叨,抱怨一些搞艺术的人从来都不准时完成工作,希望他要好好努力等等,以致年少气盛的普莱斯纳终于按捺不住抛出一句话:“别操心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先生,比这更大的制作我都搞砸过哩!” 更有意思的是,普莱斯纳看完剧本之后,觉得该电影简洁有力,建议基耶斯洛夫斯基不要使用任何配乐,因为静默就是最好的配乐。孰料电影大师反建议他创作某种“介于有与没有之间的音乐”,成为其配乐生涯的首个大难题。结果却喜剧收场,两人开始了长达近10 年的合作,共同完成了17 部作品,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与普莱斯纳的配乐从此形成了共生同长的关系,直到1996年3月13日基耶斯洛夫斯基英年猝逝才戛然而止。

关于当代电影音乐的任何讨论,普莱斯纳已是一座无人可以绕过的高峰。在欧洲,他的电影原声唱片粉丝更多,《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曾达到双白金销量,《蓝白红》三部曲配乐唱片年前也再版发行。可是,这张《普莱斯纳的音乐》是迄今最佳的入门精选集,源自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实况,是在波兰维利奇卡的一个地下教堂举行,那是在一个盐矿废墟往地下130米深处挖掘而成,以声学音效奇佳著称。普莱斯纳根据个人品位喜好编排了25首作品选段,形成某种形式的“组曲”,希望借此检视这些作品在脱离了影片的上下文之后,是否还具有自立自足的价值。

不过,对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迷来说,重新聆听这些音乐难免深化对相关影片的记忆与领悟。第4选段源自电影《杀人短片》,也许最能烘托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里为种种偶然性所左右的惨淡人生,以定音鼓带有不祥预感的滚奏开其端,随后以高亢激越的弦乐营造出难以排解的压抑氛围,再以钢琴檐前雨滴式敲击,牵引出双簧管近乎绝望的哀鸣,很有古希腊悲剧的意味,难怪香港的王家卫导演在其影片《2046》中特意借用了该段音乐。第21选段是电影《白》的主题曲,这段探戈音乐轻快、活泼和抒情兼而有之,与影片的情调十分般配,同时起着重要的叙述作用,正如片中的当代男女,在所谓两性平等的幌子下,游走于忠诚与背叛之间,攻守进退之际患得患失,深谙情爱之甜蜜与苦涩。第23选段题为“梵·德·布登梅尔”, 据悉在《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剧本里有一句台词显示,女主角波兰的维罗尼卡“唱了一首优美的歌”,此外没有任何补充线索,害得普莱斯纳苦思冥想作出多番尝试,直到有一天突然想到了引用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神曲·天堂篇》中的诗句谱曲,才有了这首无比优美动人的咏叹调,并再度假托是出自布登梅尔手笔。这个子虚乌有的人物最早出现于《十诫》电视电影系列之九,当中有一幕是某个名叫奥拉的年轻女孩要听一段音乐,基耶斯洛夫斯基本来打算用马勒的音乐,但鉴于版权费太高,就要求普莱斯纳写一段仿古典风格的音乐代替。两人还串通一气,把乐曲的创作者设定为19世纪荷兰作曲家布登梅尔,以致连音乐专家也忍不住向他俩打听这位作曲家的“身世谜团”,不啻给芸芸众生开了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誉满全球的电影配乐大师原来在大学主修哲学和历史,作曲是自学成材,并且自我调侃说起初选择这一行是为了逃避朝九晚工平庸乏味的打工仔生涯,作曲不但给予他自由自在的感觉,并且从来就不是纯技术活,反而涉及对人生、对世界的总体看法。难怪不少朋友觉得他的音乐既具有东欧艺术家的忧郁气质,又具有某种准宗教情怀。普莱斯纳很喜欢引用波兰著名诗人齐别根纽·赫伯特(1924-1998)的名言:“我们必须逆流而上,去寻找河流的源头。纵然你永远无法抵达,至少会锻炼了力量。”任何人只要顺着普莱斯纳的音乐牵引,也许都有可能以某种方式抵达灵魂的源头。

  •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发表于2010.12.07 18:15:53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05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