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洛维茨:是歌唱,还是让钢琴咆哮
贾晓伟 于 2018.07.24 15:23:29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霍洛维茨的触键十分独特,有独一无二的方式与感觉。与古尔德弹奏的巴赫一样,喜欢的人会将其捧上天,不喜欢的则不屑一顾,认为是邪魔一路。不知其间有没有嫉妒的成分,攻击霍洛维茨的,多是一流钢琴家。席夫在谈及霍洛维茨等以技巧征服世界的大师时说:“他们有思想,能制造使人像对朋克摇滚乐手那样毛发直竖的钢琴色彩和效果。不过,我不属于那一路。他们是了不起的器乐家,但不是了不起的音乐家,因为他们让作曲家变成次要的。”鲁宾斯坦也认为,霍洛维茨在音乐会上的演绎,让莫扎特、舒曼与舒伯特这些伟大的作曲家成了他华彩片段的提供者。他对作品的擅自改动,引发诸多争议。

但这么做,霍洛维茨有他的理由。他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优美声音的连续。钢琴必须是会唱歌的乐器,不是一个个音断开的乐器。音必须像十八、十九世纪的美声唱法唱出来。我努力在钢琴上唱歌。”也就是说,“优美地”“歌唱”,是霍洛维茨弹奏的美学与信条,也预示着他选择的多是线条好、旋律动人的作品,而且尽可能地小品化。他在钢琴上做到了“花式”发声,一曲过后,听众喝彩,如醉如痴。而那些辛辛苦苦钻研大作品的结构与内涵,忠实于作曲家的演奏家,却没有票房保证。用小魔术征服了世界,大魔术的出演却门可罗雀,可见时代变了,听众已经没有了时间与耐心。人们需要快速的征服,而霍洛维茨在不停地往杯子里倒酒,天花乱坠,一醉方休。

  • 我一直喜欢霍洛维茨,曾经整套整套地购买他的录音。并非优美与歌唱那么简单,而是他有意的片段式截取,在以个人的魔术尽力复活灵动的事物。与十九世纪相比,感情与想象是身处二十世纪的艺术家匮乏的两样事物,僵化的演奏世界,需要霍洛维茨这样的活泼与新颖。他“激活”钢琴,同时也在“激活”作曲家的世界。比如,他更改大师原作,是为了更加流畅与好听,吸引听众。这种“改写”在绘画界比比皆是(毕加索重绘委拉斯贵支,达利再现米勒)。当然,照本宣科是主流,尊重原作属于必须,但也要允许不听话的自由精灵干上房揭瓦的事情。局部的颠覆,有一种新奇的效果,没有什么必须是铁板一块。他跳他的街舞,你弄你的芭蕾。他歌唱或者咆哮,大家可以轻声说话。

    关于表达的方式与方法,时代可谓有了让人五味杂陈的变化。写作上,大的建构越来越少,而格言体写作成为一种潮流。没谁像康德与黑格尔那样写哲学著作了,人们要的是新型的感觉与体验,甚至是不同文体的结合。尼采以点状写作,宣告了片段的力量。霍洛维茨的迷离魅力,也是这一趋向的结果。但只有歌唱与优美是不够的,音乐世界的构成复杂而多元。大作品应该是基础。霍洛维茨有演奏大作品的实力,他对柴可夫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依旧是高级范本。只是到了晚年,他热衷片段式表达。但同行们不乐意,觉得他是在走捷径,而惊人的票房与成功,更让人难平积怨。这有点像电影《莫扎特》里勤奋作曲的萨利埃里的感喟:我诚心诚意工作,上帝却把一切荣耀,给了嘻乐的莫扎特。

    霍洛维茨的片段演绎并非浅薄与糊弄,把兑水的酒倒进听众的杯子。他在其间加入了自己的感性,像一只大鸟带动音符的众鸟飞翔。我听了索尼公司推出的他1966年到1983年的录音,五十张唱片张张精彩。不过多是现场录制,鼓掌的声音与偶尔的咳嗽,会影响洁净度与美感。他的确妙笔生花,太懂得感情的化学,听他的现场不被弄得意乱神迷是不可能的。他替代了莫扎特、舒曼与舒伯特,那种改写的能力,就是创造。

  • 不过,任何一位大师都不可能完美,霍洛维茨也有他人可以指摘的短板。钢琴大作品的领地,一直被演奏巴赫、莫扎特与贝多芬的一大批演奏家占据;中型作品的演奏家也风起云涌,星光灿烂。在这个构成里,演奏小号作品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仅仅做一个成功的魔术师,不是霍洛维茨的心愿,他的“小”是为了呈现“大”,于精微处展现宇宙精神。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霍洛维茨的钢琴,琴键都是特殊调整过的,比普通的琴键触感要轻巧。据说他在自己家里的一些娱乐性录音,也不乏很多没发听的车祸现场。不过就正式和现场的正规演奏,确实是无与伦比的大师级别,很多作品的如同神来之笔的处理,真的是无人能及。
    发表于2018.07.28 22:13:07
    2
    也不是歌唱
    更像是把抒情女高音的solo改编成了色彩鲜明、大气恢弘的交响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8.07.25 10:30:12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100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