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陈阳 于 2019.05.24 10:39:49 | 源自:微信公众号-每晚一张音乐CD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20

一提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们,人们最熟悉的要数巴赫了,他是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其音乐代表了整个巴洛克音乐的最高峰,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是历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

而本文中提到的这组巴赫大提琴组曲是无伴奏的,他成功并出色地讲大提琴的演奏单独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知道大提琴不仅仅是扮演着通奏低音的职位,还可以单独拿出来演奏,在某些旋律片段里有高音的旋律又有低音的伴奏。可以说是解放了大提琴,取消了大提琴通奏低音的局限性。这套作品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升级,可以让大提琴演奏师一步步地练习,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巧,尤其是第五、六组曲对左、右手要求的高超技巧,在当时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的高度,即使是在今天,这些技术对于大提琴家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套作品还具有深刻的的精神内涵,它的音色接近于人声,旋律连绵不断,优美纯洁。历代大提琴演奏家对这套作品都有自己不同的感悟。

巴洛克时代的组曲,是由各式古典舞曲所组成的,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响应了巴洛克时期以通奏低音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巴赫的音乐表达深不可测,内容丰富多彩,所以,不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音乐,只有懂得他,才会爱上他。

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讲究线条轮廓的突出,结构匀称。每一段旋律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演奏的时候让人感觉身心都非常平稳,通奏低音也很接近人声,同人们的呼吸一起,产生共鸣,令人身心愉悦,而不是像其他低音听起来感觉沉重。其中的强拍和弱拍处理得也非常有匀称感,都能让人感觉到人们呼气换气的瞬间反应,能让演奏者和聆听者共同感受心灵最深处的跳动着的旋律。有人说巴赫的作品是理性的,结合巴赫的人生经历,我觉得巴赫的音乐是庄重的,宏伟的,有一种能认人肃然起敬的神圣感。

在《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各民间舞曲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将他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又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组曲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巴赫的每个组曲中各个舞曲之间看似是相互独立的舞曲,其实他们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细心的演奏者都会做好从一个舞曲到另一个舞曲的过度和变化,其中每个组曲的第一个前奏曲,他是为后面的一系列组曲做铺垫的,不仅是一种小型的器乐曲,也具有作为赋格和整个组曲引子的作用,更是每个组曲中最本质东西的集中体现。第一组曲的前奏曲更是脍炙人口,其旋律如连绵不断的山丘,上下起伏得非常平稳,很有意思,使人很有想要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前奏曲之后便是阿列曼德舞曲,这首德国的舞曲,速度中庸,旋律从容、平和,由两部分组成,其中速的庄重气质为整个组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一个组曲,一个调性,一个调性一个色彩,各种不同个性的调性色彩相互交错,演绎了巴赫灵魂最深处的真挚情感。通过巴赫的六部组曲,结合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德国民族所经历的痛苦、磨难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巴赫本人深刻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从第一组曲到第六组曲,其结构越来越复杂,技巧性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直到第六组曲,可以堪称是大提琴的“交响曲”,要演奏这部组曲,必须具备精湛的技术。而第一组曲,音符看似简单,但如果想要将其完美的演奏出来,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这里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巴赫作品的博大精深。

巴赫的音乐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是理性的,没有华丽的旋律,要理解巴赫的音乐,我们必须通过他干净的组织和音调的色彩来深入研究。

纵观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组曲G大调,色彩明亮,青春而富有活力。作为第一组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明亮透彻。这样的开头,是积极美好的。当我们正尽情地沉醉在第一组曲的明亮中时,第二组曲D小调强烈的悲伤感将我们拉进了现实。使得听众的心声一下子坠落下来,聆听演奏者心灵的孤寂和悲伤。第三组曲的所有乐章都是以C大调开始并以C大调结束的,C大调是辉煌的色彩,但其中连续的持续音让人心灵隐隐作痛,仿佛还继续活在第二组曲的悲痛中,直到以C大调结束时,心灵的阵痛才被瞬间抚平。接下来的第四组曲,是以降E大调写成的,色彩庄严而不透明。他的前奏曲较其他的前奏曲要慢上一倍,似乎在给刚刚受伤的心灵一个缓冲,最后的吉格舞曲,突如其来的猛烈,犹如一个暴跳如雷的反抗者,不屈不饶。第五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是最值得一提的,这个节奏同人的脉搏一起,不紧不慢,非常平稳。又如两条用不相交的平行线,无限延长。最后的第六组曲,是用具有阳光和凯旋色彩的D大调写成的,反映了巴赫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平的积极进取精神。全曲充满了喜悦,充满了爱。似乎也传达着巴赫不懈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平和的美好画面。也为巴赫的这部作品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在演奏巴赫这部作品的时候也产生过茫然,因为《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有多种不同的版本和演奏风格,一时间找不到了方向,在具体的一些地方,用联弓还是分弓琢磨了好久,后来经过老师的悉心讲解和自己对巴赫音乐的多方面理解,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部作品是自由的,我们不能用特定的框架把它禁锢起来,只要把握好巴赫作品的精神,把巴赫的思想内容淋淋尽致地表达出来才是关键,不能局限于某些表现手法,这也是巴赫作品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巴赫作品的研究也是一项无止尽的艺术追求。在演奏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时候,我将巴洛克时期风格和现代风格相结合,抒发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演奏巴赫第三组曲的吉格舞曲的时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首乐曲的第九到第十六小节。巴赫大提琴曲中,出现最多的一种复调旋律,是两个声部同时起伏,有的容易分辨,有的不容易分辨,由于这段旋律两个声部音区上的差异很大,所以比较容易分辨,所以在这个旋律中,首先,两两连弓更容易表现出这种复调旋律。其次,要找到主要声部和次要声部,在音量上,次要声部要让位主要声部,使得主次分明,才能演奏出应有的艺术效果。切忌不分声部,不分主次,“死拉”音符。这段旋律中音量也开始渐强,慢慢地将整首舞曲推向最高峰。吉格舞曲的节奏是欢快的,在演奏这部作品的时候手指一定要灵活,还要放松,稍一紧张就会使整个音乐的旋律变得很不顺畅,节奏欢快当然也不是一气呵成的,中间还有很多气口,从而使得整个旋律并不死板。使得整个舞曲的舞蹈节奏更适于对当时优美的消遣音乐的需求。除了节奏之外,那些渐强和渐弱也很重要,在演奏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渐强和渐弱,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内涵。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20.239.065.***
120.239.065.***
发表于2019.08.03 00:21:12
5
03
有人说帕尔曼的小无,油腻腻甜滋滋,可我就喜欢帕尔曼演绎的那种生动、那种阳光、那种神采飞扬。
海菲兹实在太冷了,同样的我还喜欢Schneiderhan,那种银线般的音色别人学都学不来,我也喜欢温暖的Grumiaux,老派的Szigeti。
发表于2019.07.10 11:48:21
4
114.095.***.***
114.095.***.***
尤其是小无BWV 1006中的嘉禾舞曲,喜欢帕尔曼的版本,甜的飞起。做过一段时间的手机铃声。
发表于2019.06.06 11:51:20
3
119.035.006.***
119.035.006.***
发表于2019.06.02 10:34:17
2
03

此帖使用VIVO X9提交
发表于2019.05.25 12:12:32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25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