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影系列: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李梦 于 2019.06.18 14:08:05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20

在我们的学生年代,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机会接触《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这部影片,要么是在某次电影赏析课,要么是在学生社团组织的观影活动上。说它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电影之一”并不夸张,因为在那个为了理想和自由而执着热情的年纪,我们看到片中的尼尔为热爱的戏剧而痴狂,看到托德最终敢于直面曾经懦弱胆小的自己,仿佛从这些敢爱敢恨的年轻人身上,望见自己内心的恐惧与热望。

2019年是《死亡诗社》上映三十周年纪念,我趁周末找来这影片重温,发现片中配乐竟不乏古典名曲,包括亨德尔的《水上音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最为人熟知的乐章“欢乐颂”,老师基廷时常用口哨吹出的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以及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1812序曲》的激烈与抗争精神,暗指基廷不满学校的保守做派,希望与学生一同在音乐、美与诗的浪漫中找寻自我;贝多芬的“欢乐颂”象征片中压抑已久的学生在基廷的引领下,重又找回自信与积极的意义;而“乐圣”笔下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慢板乐章,在片中出现的时间不长,易被初次观看此片的观者忽略,可若细想其中旋律与影像的关联,不难发现导演和编剧的良苦用心。

  • 第五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创作于1808年的作品,而十九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对于“乐圣”的创作生涯而言,可说是最为光辉且重要的十年。第一至第六交响曲相继写成,第三至第五钢琴协奏曲接连问世,加上若干钢琴奏鸣曲及弦乐四重奏等,见证贝多芬作曲风格日臻成熟,而1810年首演于莱比锡并大获成功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可说是将这辉煌十年推至巅峰的关键之作,无怪被后人冠以“帝皇”之名。

    作曲家创作该曲时,正逢普法战争爆发,维也纳被包围,身在城中的贝多芬不得已躲在地窖中,在远方炮声隆隆中创作,直到翌年一月奥地利鲁道夫大公凯旋,他才将这部三乐章作品题献给自己最重要的赞助人兼好友。此曲沿用贝氏第三交响曲“英雄”的调式,首末两乐章高昂辉煌明亮,唯中间的慢板乐章极致温柔缱绻,百听不厌。

    《死亡诗社》中,与父亲又一次发生争执的尼尔找到老师基廷倾诉心事,房间中传出的旋律,恰好是这个慢板乐章中的一段。乐声中,尼尔对基廷讲起自己与父亲的矛盾,讲起自己的戏剧理想无法被家人认可,讲起眼前的挫折以及未来的迷茫,等等。这一段影像及音乐十足温柔,真诚且向内自省,既为后面尼尔的悲剧埋下伏笔,亦回应这社会上的个体如何在压力、误解与彷徨中,找到并坚信自己的心之所属,就像基廷开解学生的那番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第二乐章结束后并无暂停,昂扬的乐段紧接而上,竟似百多年前贝多芬对于基廷这番劝导的慨然回应。

    尽管长大后的我们重温基廷的话,或会觉得那是老生常谈,但即便是这样说了又说的话,我们又真正明白几分呢?钢琴协奏曲“帝皇”之所以流转至今,不外是因为那是贝多芬风格的鲜明表达,是属于“乐圣”的独特声音。而《死亡诗社》片中主角以及观影的你我,又何尝不想用这一生的时间,寻找属于且只属于你我的独特与自在呢?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54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