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四重奏:理解舒伯特的钥匙
杨一晨 于 2019.09.18 15:18:44 | 源自:微信公众号-音乐之友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并不是某个人在某个结点发明创作的产物,它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转变过程中,舒伯特成为了时间筛选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他创作风格的转变,深刻的体现在他的弦乐四重奏中。

舒伯特生在“弦乐四重奏”家庭中,弦乐四重奏成为了舒伯特的音乐启蒙方式,在《弗朗茨·舒伯特的生活片段》中写道:“他的父亲和哥哥们都非常喜欢和他一起拉四重奏。这样的活动在假期尤为频繁……在四重奏里,弗朗茨·舒伯特总是拉中提琴,他的哥哥伊格纳兹担任第二小提琴,和他感情最好的费迪南德担任第一小提琴,爸爸则拉大提琴。”

早期的家庭弦乐四重奏经历培养了舒伯特细腻的音乐创作意识与极佳的音乐审美,这成为了舒伯特此后创作的基础:对于细节的精雕细琢;音乐角色感的分配;取悦于己,而非讨好听众的创作初衷;以及音乐的纯粹之美。

在舒伯特的年代,弦乐四重奏已经广泛流传于欧洲的上层社会,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等作曲家在此前已经创作了出了极高水准且数量巨大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弦乐四重奏细腻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让弦乐四重奏成为了作曲家理想的创作的平台。舒伯特在自己的家庭弦乐四重奏家庭里演奏中提琴,这对于他创作弦乐四重奏有着极大的帮助。舒伯特演奏中提琴的经历与贝多芬十分相似,这让他们懂得如何从中声部的视角创作。

中提琴在弦乐四重奏中通常担任音域间的“纽带”,在很多和声里,中提琴决定了一个和声的色彩与性格。从乐器的构造上来看,中提琴如同“小提琴与大提琴的结合”,中提琴与大提琴拥有相同音名的四条空弦(A-D-G-C),因此左手的把位构成与大提琴相似,而中提琴的演奏方式则与小提琴一样,这使得中提琴的右手演奏与小提琴原理相同。

左手如何换把,右手如何换弦,搞清楚这两样内容就可以谱写弦乐作品了。舒伯特熟知中提琴所以理解了整个弦乐四重奏创作方式,这给他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糟糕的参考书常常误把舒伯特称作“艺术歌曲之父”(笔者就是接受了这种错误的引导长大的孩子),这种仅凭数量来贴标签的做法实在是对于舒伯特的误读,这让人忽视了舒伯特伟大的器乐创作。舒伯特一生虽然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但是这些创作并未随着他的成长而稳步向前,很多重要艺术歌曲来自于他的青少年时期,比如 《纺车旁的格丽卿》与《魔王》*。舒伯特对于艺术歌曲有着天生的敏锐,这是他的天赋也成为了日后他的谋生方式。

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展现了与艺术歌曲创作完全不同的发展脉络。舒伯特他一生创作了15部弦乐四重奏以及一部以弦乐四重奏思维创作的双大提琴弦乐五重奏,这个数字与贝多芬相接近。这些作品贯穿了舒伯特的一生,最早的一部弦乐四重奏 D.18早于他的艺术歌曲,而最晚的一部弦乐五重奏 D.956则与他的生命同时终结。这些作品跨越20多年,从简单的乐句到庞大、复杂的音乐架构,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看到舒伯特惊人的成长,这在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D.703、D.804、D.810与D.887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然而,由于舒伯特的晚期弦乐四重奏难度过高,以至于在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四重奏组都无法演奏。仅从技术难度上来说,舒伯特的晚期作品的每一个声部的演奏难度都可以与那时顶级难度的协奏曲相媲美,复杂的结构与织体让弦乐四重奏展现出了乐队化的倾向**。这种创作在那时即无人能演奏,也不讨好上流社会,这使得舒伯特生前只有一部作品出版,绝大部分作品在他生前都未能演出。直到数十年后的19世纪中后期,职业弦乐四重奏逐渐盛行,舒伯特的弦乐重奏才能被演奏,而作品才被重视。

  • 今天,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已经成为每一组职业弦乐四重奏挑战的对象,其中《死神与少女》D.810 则是其中的代表作。

    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 D.810《死神与少女》是上演频率最高的舒伯特四重奏作品。舒伯特的这部作品的第二乐章与舒伯特自己早先创作的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使用了相同的主题,所以这部弦乐四重奏与艺术歌曲同名。

    在《死神与少女》中舒伯特声乐与器乐的关联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这里他将艺术歌曲扩展成为一部宏伟的弦乐四重奏作品,这如同将一条线扩展成为了一个立体的建筑一般不可思议,这为后世提供了一份优秀的创作范例。而舒伯特也将弦乐四重奏的对话性原则运用在他的晚期声乐套曲。这种不同音乐形式间的关联性不应被割裂看待,应该总体思考。

    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具有宏大的结构、极高的演奏难度、优美的旋律,同时展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联性、思想上的矛盾性、音响的戏剧性以及对于死亡的终极思考。直至今天,这部弦乐四重奏经久不衰,它全方位的考验了演奏者的水平,近200年里如同一个完美的关卡摆在每一组弦乐四重奏面前。

    出生于“弦乐四重奏家庭”的舒伯特,很早便熟读了前辈大师的弦乐四重奏,贝多芬是影响舒伯特的关键人物之一。舒伯特一生都希望成为如同贝多芬一样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很多作品来自于贝多芬的启发。比如舒伯特晚期三首四重奏作品中对于力度记号的使用方式与贝多芬的作品有着相似的特性,对于sf(突强)记号的理解、声部的安排、甚至每个音的发音方法都与贝多芬的作品有所关联,但又有着细微的差异,毕竟舒伯特更懂得如何歌唱。这些关联与差别在我们与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Alban Berg Quartet)学习中深有体会。

    舒伯特不同时期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他的弦乐四重奏中可以看到舒伯特逐渐从情感色彩型作曲家走向大构架类型的作曲家**。比如D.87的青涩、顽皮与稚嫩;D.703的踌躇满志与惶恐不安;D.804《罗莎蒙德》如雾如沙一般神秘;D.810《死神与少女》的矛盾与戏剧性;D.887《G大调弦乐四重奏》庞大的篇幅与永无止境的重复;最后,舒伯特日渐伟大的音乐世界结束在D.956《C大调弦乐五重奏》中,舒伯特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迈进了理想中的圣殿,这里曾是贝多芬曾经来过的地方——一个光照万物的神圣之地。

    弦乐四重奏对于舒伯特而言是特殊的,一方面创作弦乐四重奏是舒伯特的理想,虽然这些作品无人出版也无人演奏,但是他通过创作弦乐四重奏追随着贝多芬的脚步前行,并最终实现了谱写伟大作品的理想;另一方面,弦乐四重奏也是舒伯特的归宿,在这里他可以短暂忘记生活的残酷与病痛的折磨,他仍是家庭四重奏的中提琴手,未来仍旧充满希望。

    纵观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它比其他任何体裁都更能反映他从学徒成长为大师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演奏与聆听这些作品如同获得了打开舒伯特内心世界的钥匙。

    *标记文字引用自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
    **标记文字引用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副教授,音乐学系副主任兼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潘澜女士的研究及讨论摘录。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9291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