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聆听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
雷健 于 2019.10.29 14:25:48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前不久在书店看到萧乾先生的译著《培尔·金特》,正好前一天在家里听了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演奏的《培尔·金特组曲》。心中猛然一动——一边阅读易卜生的这部著名诗剧,一边对照着听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或许会是一场奇妙之旅。

1862年,易卜生在一次徒步旅行中听到了民间关于培尔·金特的传说,五年后开始动笔写《培尔·金特》诗剧。此后,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应邀为该剧写了23首配乐,后又从中精选出8首乐曲,按照音乐风格整理成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这就是我们经常在音乐会上听到的《培尔·金特组曲》。

培尔·金特出生在挪威古德布兰斯达尔,基本上是个恶少。在朋友的婚礼上劫走新娘,糟蹋后又将其抛弃。母亲奥丝去世后,培尔浪迹天涯,在摩洛哥成了富翁,又因藏满黄金的游艇爆炸瞬间一文不名。在撒哈拉沙漠他冒充先知,乘着满载财宝的船回家时,却在挪威海湾遭遇风暴,船只沉没。晚年,培尔一无所有,带着满身疲惫和沧桑回到家乡,才终于找到归宿。

一直以来尤其喜欢组曲中的“索尔维格之歌”,惊叹格里格怎么把这首曲子写得这么优美、宁静,忧愁中又带着希望。直到这次重读《培尔·金特》剧本,深入了解易卜生笔下的索尔维格后,对这首曲子才有了全新认识。索尔维格是舞会上唯一答应与培尔跳舞的姑娘,对街坊邻居们对培尔的恶评不以为然。她的朴实、坚定、有主见,让培尔对她一见钟情。虽然培尔到处拈花惹草,甚至劫持朋友的新娘,始乱终弃,但他心中深挚爱着的只有圣洁的索尔维格。本来他可以在茅屋中与索尔维格厮守一生,不料,此前他误入妖王宫与之发生关系的绿衣女带着跛脚儿子来纠缠,培尔痛苦地与索尔维格分手,浪迹天涯。这一去,就是几十年。索尔维格在茅屋中从姑娘等成了白发老妪,等待培尔回来的信念没有丝毫动摇。

“索尔维格之歌”是第四幕第十场索尔维格吟唱的一首歌。易卜生在剧本中写道:“挪威北部一座大森林里的一幢茅屋,门敞开着……”索尔维格此时已成为一个皮肤白皙、端庄秀丽的中年妇女。她正在阳光下纺线。她凝视着小径,唱了起来:“冬季过去春天至,相信你总会归来。”

同样的吟唱重现在第五幕第五场结尾。大难不死的培尔回到森林茅屋旁,听见索尔维格在茅屋里唱:“我老早就答应过你,一定等你回到家乡。”

培尔脸色煞白,愣在当场。此时,索尔维格拿着祷告书和拐杖,走出茅屋,不敢相信她日思夜想的培尔就站在面前。培尔问索尔维格:“你能说说自从你上次见到培尔·金特以后,他到哪里去了吗?”索尔维格说:“你一直在我的信念里,在我的希望里,在我的爱情里。”培尔哭了,紧紧偎依在索尔维格身旁,头紧挨着索尔维格的膝盖,长时间沉默。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据说,易卜生写到这里激动得不能自已。格里格当然读懂了易卜生,于是隽永、清新、宁静、圣洁的索尔维格之歌诞生了。

乐曲以引子-主题-副题-主题-副题-尾声的形式写成。格里格用北欧民间音乐素材,主题以悠缓的弦乐刻画纯情的索尔维格,冥想中有憧憬,忧愁中带着希望。转入副题后,节拍改变为带有舞蹈性质的花腔旋律,表现索尔维格想象见到情人后的喜悦心情。尾声与主题相呼应,重又回到冥想,渐渐远去。

读着易卜生的《培尔·金特》剧本,聆听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突然有了新的感悟,“索尔维格之歌”岂止是一首赞歌,那分明也是培尔·金特归来之歌。那里有索尔维格博大的胸怀,还蕴藏着培尔·金特归来的疲惫与沧桑。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533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