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精彩的演奏只会让我们期待更多:听陈默也在DG的新唱片
张可驹 于 2019.11.06 19:48:07 | 源自:微信公众号-品古典音乐之乐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一段时间以前,钢琴家陈默也签约澳洲环球,灌录新唱片《四个世界》成为乐迷们的话题。听过这张唱片之后,我发现自己所收获的,比当初期待的还多了许多。同一位演出行业的朋友谈到这张唱片时,我们都很喜欢。我说自己对陈默也的第一印象是:终于又出现了一位正常的钢琴家,友人基本认同。

国内对于“鲜肉”的概念并不陌生,也始终不乏质疑之声。然而,很多电视剧观众未必了解,在西方,将古典唱片封面设计得如同时尚杂志,颜值当道的情况已行之有年。问题在于,十多年来新人演奏家如同走马灯一样换,站得住脚的却是寥寥。甚至能让你回想起名字的人也不多。

  • 我不知你如何看待,但客观地说,在经典艺术的世界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非常不正常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有很多“不正常的”演奏家。正如听了某位美女钢琴家(很有名,但名字不提)的现场录音,我唯一的感想就是烂到天际。在李斯特音乐最受轻视的年代,他的改编曲也不该受到如此糟蹋,更何况是现在?可对大量观众而言,有颜值和身材就足够了,这就是她能坐在那里的唯二理由。

    大家消费得开心,似乎一切就没问题。可惜无论作品,还是钢琴演奏的艺术,都不认这种“消费”,于是新人就一批批被清除掉。正常的钢琴家是很宝贵的,陈默也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演奏展现出鲜明的个性,技巧也十分扎实,且品味良好。这三点看似是每一位钢琴家都应当具备的,其实不然。技巧该为音乐服务,但前提是钢琴家确实有技巧,有真正扎实的技巧。

    若在快速的演奏中,细节并不清楚,也不能顾及呼吸;或依靠踏板进行音响的“朦胧化”,却无法树立美感,反而影响结构的呈现,都是技巧不灵的体现。而哪怕“有技巧”,也需要更高一层的品位的指导,否则可能沦入细节不乏亮点,却终归有句无篇的窘境。之所以将陈默也的演奏称为“正常”,就是因为他避免了这些问题。

    钢琴家选择了一些不很热门,却相当迷人,技巧也颇为艰难的小品。然后他以拉赫玛尼诺夫激烈恢宏的《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为整张唱片收尾。这都是“作曲家—大钢琴家”写的音乐,陈默也甚至还选择了霍洛维兹创作的两首小品。这套曲目直接来自我们称为“钢琴演奏之黄金年代”的土壤。彼时很多“演绎者”自己也是作曲家,这些后浪漫派曲目往往悦耳动听,却需要演奏者具备非凡的技巧和品位,因为它们就是在这样的思维中写成的。

    若因为很多小品“未必深刻”而轻视它们,那就太浅薄了。要真正弹好它们,恐怕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行。陈默也未必到达那样的水平,但他的潜质非凡,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如此清晰、扎实的触键,追求使每一音符饱满地震响;同时在踏板方面从不拖泥带水,对于音响构思的宏大性,对于如何通过声部结构的刻画体现真正的气魄,都有深入的考量。所以,他的演奏听来有大手笔,细品之下,也不会让你感觉外强中干。

    因为很多外强中干的粗暴弹法,已背离品位与自然性,因此也就同超技演奏的精神殊途。可你听陈默也的演奏,会发现品位与自然始终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实践”这样的目标,其实是永无止境的。对于技巧的锤炼,对于韵味的把握,都是一生的功课。但现在,他已弹出某些神来之笔。譬如珀西·格兰杰的改编曲《在达荷美》中,钢琴家对于滑奏的表现真让人惊艳。滑得信手拈来,更妙的是音量大,音色美,且带有一种透明感。这样的演奏,几乎让我们忘了滑奏是许多钢琴家都害怕的技巧。练出如此效果,想想我都有点手痛。

    陈默也弹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号奏鸣曲》中的极强音时,那让和弦的轰鸣极为充分,又避免流露出一丝粗糙的控制力,让人动容。他对于慢乐章中音乐结构、气息的把握,也有真正理解原作风格方能体现的智慧与熟稔。所幸,钢琴家后续的唱片也在准备之中了。

    (原载《新民晚报》“文艺评论”版)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92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