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特文格勒的微言大义
张可驹 于 2020.05.25 12:50:02 | 源自:微信公众号-品古典音乐之乐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对演绎者而言,速度本身(单纯的时值)永远只是一方面,细微的呼吸和音色等等的综合,才最终决定一段音乐“听上去”如何。富特文格勒当然是在这方面把握最精深的一位大师,以他1951年指挥维也纳爱乐,在萨尔斯堡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柔板乐章为例,指挥家将第二主题处理得很慢,却毫不做出让音乐自然流淌的处理。

正相反,他在此塑造的凝聚感,以及音乐强大的推进力,真是令人称奇。细微的速度变化很重要,所谓的“弹性速度”之弹性怎么用?这固然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在这里,同样重要的无疑是VPO那独特的致密的揉音效果。

VPO的音色与音质在一个大的美学范围中千变万化,富特文格勒在此就毫无疑问地提炼出最适合他所需要的表情的那一种。揉音的速度、那种致密性,同时又不带有过度的抒情意味。这样的特质,同线条的造型完全契合,此处的旋律线在明显是“慢的”速度中,呈现出绝对凝练的时时刻刻,没有一刻松下来,做出某些VPO典型的自主性处理。

  • 富特文格勒是著名的指挥手势“含混不清”,然而这样的高光段落已充分显明:大师完全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定立目标,之后坚定地运用种种音乐表现的手段加以实践。

    正如弹性速度(Rubato)本身是加快与放慢相对应,音乐本身又引导演绎者做出各样的呼吸。富特文格勒的演绎有时被称为“浪漫化”,但在很多情况下,这实在是对于大师的误解。以这次“贝九”的第二乐章为例,富特文格勒的Rubato虽然大手笔,但一方面整体的紧凑已少有人能够相比;另一方面,更精彩的还是在某些同行自然而然要松下来,做出对比的段落,富特却让听者感到音乐的呼吸如同潮涨潮落,哪怕“退潮”的时候也并非全然放松,而依旧是充满力量的。

    因为这个乐章本身的思维,主要就建立在最为简洁有力的主题发展的逻辑之上,甚至比《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还更坚决。因此,富特文格勒的处理实在忠于作品而谈不上什么浪漫气质渗透古典杰作,或诸如此类的说法。

    当然,他综合运用这些表现手段,有时也不能在排练中时时处处都清晰地告诉乐队。这就是大师在现场的神奇之处了。切利比达克提到,富特文格勒对他最重要的教诲就是:这(速度等等)取决于它怎样听起来顺耳?真正的微言大义。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626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