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音乐从何说起?
安德鲁·克莱门茨 迎风 于 2020.07.08 14:00:40 | 源自:微信公众号-乐队街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33/28

  • 英国《卫报》7月1日发表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评论,题为:他的音乐从何说起呢(where to start with his music),作者:安德鲁·克莱门茨(Andrew Clements),节译如下。

  • 贝多芬是毫不妥协的天才,他永远改变了音乐。

    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职业是作曲家,他自然就开始了系列音乐创作,但在他死后差不多两个世纪的时候,我们依然隆重地纪念他,这却并非偶然。贝多芬被认为是伟大作曲家的典型:两耳不闻窗外事(当然他后来耳聋),毫不妥协地与世隔绝。他锻造了自己的艺术道路,从不理会别人如何看待他本人和他的作品。

    他为全世界熟悉的音乐作品,无论是他标榜为胜利者座右铭的《第五交响曲》,这在二战期间成为盟国夺取胜利的希望象征;还是他的《第九交响曲》在席勒豪迈欢快的《欢乐颂》中结束;或者是有抱负的钢琴家世代演奏的《月光奏鸣曲》和小可爱作品《致艾丽丝》,这些仅讲述了贝多芬故事的一小部分。这种熟悉的作品不能昭示他的重要性和他伟大成就的广度,更不能用来解释他在“古典”音乐史上为何能如此举足轻重。从17世纪的古典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贝多芬是一个难以绕开的作曲家。

    在贝多芬之前,作曲家大多是按规则写音乐的,无论是为教堂、庄园(如巴赫 ),还是为贵族、大法官(如海顿和莫扎特的大部分创作生涯)都是循矩而动。如果那个时代的作曲家能超越这些规制而创作出深具个性的音乐,那么他就很伟大了,而贝多芬的创意性和独立性是他作曲的初衷,比任何人都走得更远。

    贝多芬出生在波恩,他的父亲是科隆大教堂的男高音,他给贝多芬上了最早的音乐课。贝多芬从十岁开始正式学习作曲和钢琴,在十几岁时就发表了一些作品,但他在1785年到1792年(15-22岁)移居维也纳这期间所写的作品,大家几乎都没有听到过。当时,贝多芬爸爸酗酒行为猖狂,年轻的贝多芬担负起沉重的经济负担,他通过教书和演奏中提琴来养家糊口。在维也纳,他曾与海顿一起短暂学习,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许多赞助商,但他开始时确立的目标是做钢琴家而非作曲家。1795年(25岁),他作为钢琴家首次公开亮相,演奏的是他自己写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实际上写于《第一钢琴协奏曲》之前)。

    那段时间世界是动荡的,美国的历史还只有十多年,而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震荡和拿破仑的崛起让整个欧洲都感受到了撼动,工业革命和其创造的巨大财富引领了社会变革。艺术方面也发生了革命,浪漫主义在文学中已经很成熟,但在音乐上还刚刚开始。

    贝多芬在20多岁时创作的音乐,例如他的前两首钢琴协奏曲和第一套弦乐四重奏(六首Op.18作品),似乎与海顿和莫扎特属于同一个音乐世界,但其中已有迹象表明,贝多芬已经开始怀疑自己正在继承的古典主义风格。即使是他最早的钢琴奏鸣曲,其构思也要比他的前辈大得多,他对古典奏鸣曲形式的局限性也很不耐烦。就像他的生活一样,是跨世纪的,他的音乐也跨越了两个伟大时代(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鸿沟,并加速推进了代际过渡。

    他的头两个交响曲或多或少地遵循了古典主义路线,但是第三交响曲,1805年首次公演的《英雄》( Eroica)则完全不同。贝多芬明确展现了意图与和声、形式与表达的关系,将交响乐带入了他的前任们从未想象过的境界。

    大概就是这时候起,贝多芬开始失聪,他给自己的两个兄弟写了一封著名的信,即《海利根施塔特遗嘱》(Heiligenstadt Testament),但他在当时并没有把信寄出,可能是这样。

    《第三交响曲》之后的每个交响曲都有新突破,《第五交响曲》戏剧性很强,随后是《第六交响曲》,用了描绘性音乐手法,《田园》以更安静的方式表达了革命性,以前没有人想到过,贝多芬在19世纪后期以这种强烈的方式实践了,是一种压抑不住的能量。《第七交响曲》,理查德·瓦格纳形容为“舞蹈的神化”,是前所未有的。而《第九交响曲》最终庆祝全民结成朋友,使交响曲的形式再次扩展到了新领域。在贝多芬之后,除了深刻的个人音乐陈述外,没有其他作曲家在阐述个人观点时会想到用交响曲。

    贝多芬的协奏曲、奏鸣曲、钢琴三重奏和弦乐四重奏作品同样具有革命性,在所有的这些形式中,他的音乐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贝多芬之前,没有钢琴协奏曲像他的《第四》那样开始于无伴奏的钢琴独奏,就象没有一部钢琴作品能媲美他的《第五“皇帝”协奏曲》,规模如此宏大。他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广阔的演奏扩展性。而钢琴奏鸣曲如《华德斯坦》(Waldstein,Op 53)和《热情》(Appassionata,Op 57)的规模和修辞能力,无疑是上世纪以来被认为更适合音乐表现的形式。

    所有这些作品中,被称为《克莱采尔》(Kreutzer Op.47)的小提琴奏鸣曲,和三个拉兹莫夫斯基(Rasumovsky)弦乐四重奏(Op.59),是贝多芬中期作品中最伟大的。他唯一的歌剧《菲德利奥》,也可以追溯到这个年代,其中语音对话与音乐交替出现,花了八年时间才完成,成为如今通常听到的形式。

    在此期间,他的耳聋逐渐恶化。1814年贝多芬最后一次以钢琴家身份公开露面,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被迫使用笔谈方式交流。尽管他是当时公认的最杰出的作曲家,但却变得越来越孤立和易怒,这一时期他的作品相对较少,并因侄子的监护权问题长期陷入诉讼中。

    他晚期创作的音乐越来越不受听众或朋友的理解,如两个伟大的合唱作品, 分别是1824年首演的《米莎·索莱姆尼斯》(Missa Solemnis)和《第九交响曲》。他最后一次公开发表作品,是最后的钢琴奏鸣曲Op. 106和Op.109-111,写在他去世前的两年,他的音乐风格又转换了,极其考究、主题和谐、形式复杂。大家都感到困惑,甚至是他最亲密的朋友和崇拜者。

    如果说贝多芬在他的中期作品中迎来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那么在那些最后的作品中,尤其是晚期的弦乐四重奏,他的眼光更远了,甚至对现代人来说,像《第十三弦乐四重奏》(Op.130)这样不朽的结局,也仍然是很难模仿出来的。斯特拉文斯基将其描述为“绝对永恒的现代音乐,将永远成为当代音乐”。它充分说明了贝多芬原创的独特性和惊人的前瞻性。

    贝多芬所有的实质性作品几乎都得到了充分彻底的探索演奏,表演录音浩如烟海。这是今人所幸,也是贝多芬作品持续得到探究的体现。

    感谢杨静怡同学对标题翻译的贡献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看了文章,没什么感觉。但是知道贝多芬是个音乐上的伟人,受世人尊敬。想要与伟人交流唯有听他的音乐作品了。
    不知当代还有没有伟大的作曲家音乐人诞生?中国能诞生吗?音乐人的使命是什么?
    一个普通老佰姓的一点想法。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20.07.20 23:51:38
    3
    174.078.142.***
    174.078.142.***
    发表于2020.07.12 04:47:51
    2
    03
    永远的英雄
    此帖使用ALP-AL00提交
    发表于2020.07.09 14:17:31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95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