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加:应景音乐大师
王秋海 于 2020.08.23 20:39:38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20

参加女儿在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偌大的体育馆人头攒动,露天座台上一片彩旗的海洋。仪式程序脱不了俗套:名人演讲,校长致辞,然后毕业生鱼贯上台领取证书,再鱼贯而下。烈日炎炎,口干舌燥,若不是因为那首余音绕梁、节奏优美的音乐,怕是挺不过那份煎熬。虽是从头奏道尾,一点也听不够,而且完全抢了台上大人物的风头。乐曲是《威仪堂堂》五支进行曲之第一首,稳稳当当的节奏,方正有致,亦舒亦缓,像极了曲作者埃尔加老年做指挥时缓缓登上舞台的步态,有点老态龙钟,却又那么释怀,仿佛看透了人间冷暖,以一种天籁之音救赎人间的苦难。那典雅庄严的音符幻化出无数四方形罩住学子们的方形学位帽,一框一框整齐划一地将他们引上讲台。他们模糊不清的脸也被音符框成了方形,微笑着向台下挥舞手臂,把方正规矩的音符抛向远方。

如今欧美学校的毕业典礼都演奏这首乐曲,所以它岂止是英国的“第二国歌”,俨然成了国际典礼歌。1902年英王加冕时用了它的旋律,没想到日后落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当今最流行的应景音乐,绝对不输贝多芬的《献给艾丽丝》和家喻户晓的《生日歌》。

埃尔加的功劳可谓大矣。英国自17世纪后鲜有遐迩驰名的作曲家,引以为豪的亨德尔毕竟是德国人。这种大失颜面的僵局被生于19世纪中叶的埃尔加打破了,所以他受到英王青睐,堂而皇之地封爵跻身贵族;虽是中学学历,却在伯明翰大学做了音乐教授,耶鲁大学还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英超球队每逢赛事都要演出他的《威仪堂堂》,何等的荣耀和地位。他是值得获此殊荣的,英国被德奥音乐压了两三百年喘不过气,终于在埃尔加手上“报仇雪耻”,难怪每当《威仪堂堂》演出时台下永远是米字旗一片,连带着狂飙欢呼,英国人的自豪感得以宣泄,重新拾回了自伊丽莎白女王以降的不落日情节。

  • 启蒙运动前后,哲学上英伦有洛克、休谟,足以在智识上与欧陆的笛卡尔、莱布尼兹乃至康德唯理哲学抗衡。文学上有莎士比亚、约翰逊、萨克雷,不输拉辛、歌德和席勒。但唯独音乐和绘画乏善可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就不用说了,欧陆的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恢弘的绘画也令英国望尘莫及。难道真应了斯塔尔夫人的谶言:一国的文学艺术由地理环境决定?可英国与德奥同属日耳曼体系,语言亦从日耳曼语分离剥出,如何偏偏孕育不出音乐天才?

    埃尔加40余岁创作了《谜语变奏曲》一举成名,是否也在猜测英国缺乏顶尖音乐家之谜? 他仿佛悟出了真谛,后期的音乐以德国浪漫主义情怀、庄严淳朴的风格、富于色彩变化的旋律、充沛的情感为同胞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尽管他的弦乐作品和清唱剧凸显出瓦格纳式的“动机主题”,并为此在德国大受欢迎,但毕竟他是开英国音乐复兴先河的第一人,使英伦音乐从此破茧而出,闯入国际乐坛。《威仪堂堂》从小小的引子开始便制造出张力,急促的短音符上扬模进推出威风凛凛的主部主题,预示着另一高潮的呼之欲出。终于,与之形成相互对照的舒缓优美的中段主题出现:信心满满,格调高尚,不乏一抹英式贵族味道。最后随着乐队演奏的加强,主部主题更加强烈地凸显,直至结束。

    西方婚礼上常备曲目《爱的致意》缠绵悱恻,也是埃尔加的杰作。小提琴奏出的爱情画卷饱含深情旋律,柔美曲调中又有一丝哀怨的情调,玉质温润,是典型的小夜曲风格。与其相比,舒伯特和古诺的抒情小品亦稍逊风骚。《爱的致意》是埃尔加送给他未婚妻罗伯兹的礼物,没承想它爱情的主题散播至全球,成为向青年男女合卺仪式送出的最美祝福。罗伯兹能获得如此大礼,一生足矣。

    《威仪堂堂》和《爱的致意》不仅旋律优美,演奏频率也堪称世界第一,尤其是前者,已成为人们举行各类仪式的应景音乐标配。真乃是“一朝选在君王侧,从此佳音只一家”。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223.072.***.***
    223.072.***.***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08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